考试报名信息,云课堂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作文 > > 初中作文 > 内容页

作文题目选材(作文选材大全)

2022-12-03 01:12:00初中作文访问手机版503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 (1) [作文选材]中考作文写作技巧——选材方法_2000字

  题目审好后,第二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选好材呢?请记住“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   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   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的人,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选用材料的标准:   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二、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指的是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比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班上有个叫李玲的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还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   三、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四、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选材导练】   文题一: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点拨]   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文题二:《还我课外天地》   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文题三: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   [点拨]: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文题四:以“感受青春”为话题   [点拨]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文题五:以“美在夏季”为话题   [点拨]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2) [作文选材]中考作文如何选材——材料新颖独到

  选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避俗取新精选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   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   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   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   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   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   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实用技法】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一)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二)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三)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四)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五)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 [作文选材]初中作文选材如何做到新颖?_2000字

  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注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小学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写作经验少、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不过,也正因为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说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掌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主题。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历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历过的。如果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历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历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历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历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朋友》,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办法。可他没注意“幼儿园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把九十年代学赖宁的事搬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儿园去了,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所以,“搬”材料虽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并不容易。   二是选择材料要典型。有的同学作文时常有选材一般化的毛病,如写老师,总是局限于“深夜批改作业”、“病中惦念学生”等等。人们读了,一方面觉得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一个样;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把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写出来。也就是说,所选的材料,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说明问题。比如,有位同学想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在动笔前了解到了三件材料:一是农村里的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二是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三是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   让我们来和这位同学一起分析分析看,看看写哪件最好呢?第一件: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这有点一般化,说不上典型;第二件,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有了变化,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之下,第三件事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倒是能从个性(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反映出共性: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富裕后农民的精神风貌。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另外,要做到典型,还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选取那些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还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没”在许多很一般的同类材料中。   最后,选择材料还要注意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不少同学的作文都有选材不新的毛病。很多同学没有读报的习惯,看电影也就是看点少儿节目之类,对社会上的新思想、新精神知道不多,平时不注意留心社会信息和获取新鲜资料,这样写起作文来,由于没有新颖别致的材料,很容易流于一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同学虽然掌握的新材料不多,但在写作文时也能设法写得很不一般,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个班级写《妈妈的爱》,这是个老题目了,多数同学也就是写些诸如妈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我,妈妈如何帮我复习功课,妈妈天天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妈妈常常给我买新衣服等等,但有个同学写的是妈妈如何从政治上帮助我上进,还有个同学写妈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艰苦朴素、培养我的道德品质,这样写“妈妈的爱”就新鲜了。不是吗?别人把“给我好吃好喝”看作是妈妈的爱,而这篇把“给我艰苦朴素的美德”看作是妈妈的爱,老题目写出了新意!   以上是关于选材如何做到新颖。另外,文章要做到语言优美,这需要你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把文章背下来或把其中优美的语句片段背下来,在平时的习作中模仿练习和运用;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多多练习,慢慢的你的文章的语言也就能做到优美了。

(4) [作文选材]2013中考作文十个写作技巧:选材

  知识要点: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o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5) [作文选材]高中作文技巧:作文选材要与时俱进

  摘要: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   与时俱进,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就是指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策略解读】   首先,材料本身要新鲜。考生在写作时,最好不用或者少用陈旧的材料,应当自觉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注重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选择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等。要保证材料本身在时间上出新,这就要求考生应当经常读书看报,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鲜事物,并注意深入思考。例如,如果你要论证尊重知识分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你就可以选取我国首次设立两个科学奖,奖励两位对科学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各500万人民币的事实。   次,注重观念更新。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意。   再次,引入时代的活水,多向生活学习语言。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DV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未被词典所记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还有,“旧材”也可以“翻新”。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考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现司马迁的崇高形象。“管宁割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但也有考生在作文中引述了这个故事,从另一角度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应积极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去“割席”。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当然,选材要新鲜,就必须真实可信,格调高昂。离开真实可信的“新鲜”就是猎奇了。如果是编故事,虚构素材,也应当注意贴近生活,否则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反而引起“特别”注意,可能就要影响作文考试成绩了。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有一位考生虚构了一个皇帝选妃子的故事。“我”高高地坐在金銮宝殿上,众大臣献上无数女子,胖瘦高低不一,“我”不知哪个为美,于是,各位大臣争相陈述自己所献女子的美之所在,“我”感到他们的答案都是对的,于是“我”挑肥拣瘦一番,最终答应都收下了。这样的故事素材格调未免太俗气,太缺乏时代和生活气息了,自然不应该是我们效仿的对象。   【例文解剖】话题:包容(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包容   有一种包容,源于勇敢。   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这是行为上的勇敢;原谅他人的失误,正视自己的过错,这是心灵上的勇敢。   心灵上的勇敢比行为上的勇敢更难,就像战胜自己比战胜他人更难一样。   但是学会心灵上的勇敢——包容,才是真正的英雄。   昨天——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日,法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仅邀请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等盟国元首,还盛情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这位敌对国家的元首。   难道法国人民忘却了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的种种罪行了吗?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他们学会了一个词——包容。   战争的苦难都是过去的事了,错误也不是现在的德国总理和人民犯下的。难道法国要继续和德国仇视吗?难道法国还要反过来与德国一拼高下、一雪国耻吗?法国人民没有这样做。   没有人认为法国人懦弱,更没有人认为法国人忘记了国耻,相反,法国人民给人的印象是心胸宽广,勇敢地包容他人的错误。   德国总理勃兰特、施罗德们呢?   他们没有犯任何错误,但他却承受着许多本不属于他们的骂名,他们曾在公众场合下跪,一次次向全世界表达深切的歉意。   同样,没有人认为他们失去了尊严。在我眼中,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包容了向他袭来的一切。   法国人民示威游行不是不欢迎施罗德,而是不欢迎发动战争的布什!跪下的德国总理不是比站着的日本首相更高大吗?   包容不是软弱,更不可耻,包容是一种勇敢,包容在尊重他人时也让自己得到尊敬!   比起这些国耻家仇,我们日常的那点小摩擦、小磕碰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难以包容呢?我们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吗?   学会包容,学会勇敢!   解剖:本文内容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小作者借助大考前夜诺曼底登陆60周年一事,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普遍谈的人与人间的包容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演绎出了包容的深刻的内涵,铸就了这篇撼人心魄的和平宣言。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程度令人刮目相看。   【精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移山大法的大师,求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适合经商,但他却立志成为画家。他辞去公职,躲在家里,一心画画。几年过去却毫无长进。   经过痛苦反思,他决定暂时放弃画家梦,下海经商,没几年他便跻身富人行列。闲时与书画家们在一切磋技艺。几年后,他的画竟获得行家好评,挂在宾馆和画廊出售,出了画集,圆了当初的画家梦。   请以“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得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6) [作文选材]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范文阅读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   考场作文,在完成了审题和立意这一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因为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的基础,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动笔之前,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之际,观点靠材料表现。没有适当的足够份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就无法树立,即使树立了也不牢固。正如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巧的问题。”因此,积累材料,要舍得力气,多下功夫。   材料从哪里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二、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三、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做有心人,善于收集。四、要广泛的阅读,阅读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写法,还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单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就一个作文题来说,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现这篇文章的主题,但是在进行写作时,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儿全塞到文章里,往往不太适当,使得过多的材料淹没主题,就会造成文章繁复杂乱的毛病。因此,然而有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   写文章是要讲究选材的,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   选材的标准:以最能表现主题或中心为准则。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如果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再生动的材料也要舍弃。   选材的原则:一、选材要真实可靠。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选材要典型深刻。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去粗取精,以一当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三、选材要新颖生动。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生动,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选材要符合文体。一般说,记叙文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论文应多选取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说明文应多选取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应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   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文章过于肤浅,令人索然无味。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高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节 披沙拣金细中显情——记叙类文章的选材   知识导学   选好材,对记叙类文章来说,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披沙拣金切合题意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它包含中心正确、深刻、鲜明、集中等。作文时,我们要牢固树立观点的统帅地位,真正使观点成为主宰全篇的灵魂,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要表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有多种方式可表那就看哪种最适合,这就是所谓的选取的材料不仅是要真实可靠的,还具有代表性。如果所选的材料即使再精美,与文章中心不密切,也要忍痛割爱,弃之如鄙履,要毫不可惜;如果所选取的材料是偶然的、片面的、非本质的。这样的材料就不具有代表性,也应该去掉。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摒弃那些似是而非、牵强附会、不痛不痒的材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以以一当十的材料。   高考作文所体现的中心明确,是以文章的材料作载体,这就需要选材能直接反映中心,切合题意。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宝。紧扣中心,不蔓不枝,则是对材料选择的具体要求。做到了扣紧主题,就可以对材料披沙拣金,做到恰如其分了。所以越明确越直接的材料,就越能让阅卷老师的眼光跟着你的思维走,就越能够取得作文的高分。   二、选小材,见大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瓣花上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想办法用“一滴水”,用“半瓣花”来反映万千物象,芸芸众生。作文的主题立意要高,发掘要深,那么我们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就只需要“一滴水”“半瓣花”就足够了。这样写作和构思,既能达到较高的立意,又能言之有物,正所谓的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社会意义。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事物中蕴含的哲理、情愫、美感、寓意。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一件事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意义中,寻找出最典型、最深刻、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那一种。然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有深刻印象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也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材时,不要忽略一些“小事”。往往一些“小事”更有典型意义,更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积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常说的“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如果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大话题一些严肃的话题,那么作文确实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因为它大,容易包含较多的角度,但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成为败笔。只有从大话题的材料中,找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将材料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不是对材料的降格处理,恰恰相反是对材料的深刻化处置。   大题材,大话题,确实能吸引人们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甚至不经意的一次搀扶、一次回眸一笑……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果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泛出生命的光彩来,因而显得异常精致,其材料所蕴涵的大的哲理也就凸现出来了。不仅如此,我们常说:“一粒花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通过物来写人,通过小物来写大世界,或融情于物,或赋予其象征意义,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小中见大,深化文章的主旨。   三、以真情为准绳,细化材料   文章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创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是选材。但在实际的作文当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书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乔装打扮,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有明显的斧凿之痕。究其源,在选材上他们忽视自我,排斥自我,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而一类高考作文异彩纷呈,有的文采流溢,有的气吞山河,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幽默风趣……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真情。真情就是真诚地掏出你的心,敞开你的灵魂,去掉多余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在高考作文中,情感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若能让老师溢出眼眶中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很多作文素材!   要让文章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水,就必须关注材料的细节。其实,高考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因为这类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从而产生共鸣,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来。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细节见真情,就必须在选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紧紧看住小人小事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越过高考作文这道坎。反之,很多同学在作文时,不肯将材料细细描摹,只喜欢做一些蜻蜓点水的东西,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自然也就越不过高考作文这道坎了。   方法引导   记叙类作文要做到选材恰当,就要从材料的“真”、“细”、“情”、“新”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为“真”服务   1.弄清主题,扣紧中心。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根据主题选材,要学“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再形象,也不能选用。要论证“笨鸟先飞”,如果选择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佐证,那扣题就不是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材料就应当屏弃,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先飞”作翅膀,靠勤奋作动力而成就事业的材料,这样才算扣紧中心。有时,为了切合主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切割”:因为一个材料往往包含不止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点进行选材,围绕一个点进行选角度,刻意将材料的切人点调整好。昭君出塞的故事,路人皆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要说她的献身精神,为国请命、不计个人的崇高精神,那么可以另辟蹊径,拔高一步,选择昭君主动出击,丢掉她的举动是被动的、甚至说是被作弄的说法,经典的历史题材中挖掘出新奇的现实意义。在爱国奉献立意上生发对高尚心灵的赞美,都是来源于对材料恰如其分的处理。所以,从主题需要出发,切合主题,为主题服务,成了最受欢迎的时尚。   2.合理安排,不枝不蔓。   要做到恰当选材,就对掌握了的典型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或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体结构,或依照时空顺序,或遵从认知规律。作文不是堆沙子,随随便便一仍就万事大吉;它需要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裁剪、切割、舍弃、挑选等,从而达到自然、顺气、理中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材料的选取还要做到集中,不枝不蔓。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二是记叙类的文章的写作可以发扬“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的精彩,只要安排得当,叙述得法,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凸现主题。   3.把握尺度,量体裁衣。   人的衣服有长度宽窄,做到量体裁衣,就舒适无度。同样,文章也有一定的尺度,有的主题深刻,有的相对浅显些;有的绵长几千里,有的“短道速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材料与之相适应。这就将材料也划归为三六九等:如需要反映社会题材,则材料应为严肃而发人深省的;如需要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则材料应为细腻而突现个性的;如需要反映平凡小事,则需要反映材料应为新颖而意义深刻的……只要做到了适合,那么恰当舒适也就接踵而来。   二、从“细”入手   1.取“点”,舍“线”。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名人逸事,有很多重大的史实闪耀其中;在每一人、每一件事中,又有很多值得人回味和深思的闪光点。在作文之时,我们不可能将如此呈线条状的材料垂手供出,只能撷取历史长河中或人生路上的几朵浪花,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写线”,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而“选点”,则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也就是选材的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2.取“小”,舍“大”。   很多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阐述。而一篇作文最适合自己去书写的角度只有一个,那么将这一个角度挑出,用心作文,就是取“小”了;同时,对那些再大再丰富的素材,也只有“忍痛割爱”了,这就是舍“大”。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从已有的材料选一个很小的自己熟悉的切入口,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所选的材料,尽量选具备闪光点而又细腻的平凡小事,因为平凡见精神,平凡见奇特,其意义更大说服力更强,更能激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对于那些大人物大家写细腻不容易,见精神也不容易,自然打动阅卷老师也就有一定的难度。   3.取“深”,舍“浅”。   材料为主题服务。大材小用也好,平凡小事也罢,其终归的目的是要反映深刻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选材之际都应该舍弃。对于一则材料来说,不同的角度,可以反映不同的思想,而不同的思想有高有低、有深有浅。那么紧紧抓住那最深的一点,则至善至美。因此,选材就要学习图钉。受力面大而入口小,不费什么劲就可以直达目的,何乐而不为?摒弃浅显,达到深刻,才算真正选材成功。   三、替“情”着色   1.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世界的热情人。   选材,作为作文的必经之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作者对外在的感受。而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经心的人或说不热爱生活的人,对事物形象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要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要展开联想,进入想像,把情感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2.看中生活给予的感动,提炼生活给予的一切。   人是时常会被生活所感动的。而具有生活味的情感最能打动人,一个场景、一句暖言、一次搀扶等等,生活给予的有很多是情感的源泉,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它就会喷涌而出浓浓情水。但绝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恪守“三不主义”;不夸张,写作时对情节不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不失实,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即使是细节也应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不矫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别,一定要用心灵去感受。   3.丢掉忌讳和禁区,荡漾顿悟和宣泄。   作文之际,有人总喜欢套上很多“紧箍咒”。其实,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而且最能打动你的心,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素材,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去表现它。当一股勇气驱使着我们打开紧锁的内心,禁锢得太久的情感和素材就会化作写的冲动,化作一种表现欲,一吐为快.不吐不快,作文在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的轨道上滑行,作文也就成为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顿悟。这样,我们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真实、不感人、不充满真情实感?   四、依“新”作文   1.吐故纳新,旧题新作。   在选材上,是不是凡是旧的过去的就一概弃之如敝帚呢?显然不行。要抛弃的是那些老套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对于有些材料内涵丰厚,即使不是新的,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突破、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因此,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从旧的题材中完全可以创造出佳作。众所周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是旧题材。但在2006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中,却谈出了一番新气象: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主张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是意气二字所有义项不同,楚王的是意气用事,而汉王的是意气风发。所以,只要你有大胆的想法,切合题意。结合材料,同样能够引人入胜,光彩夺目。   2.巧设角度,逆向切入。   作文要想出新出奇,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在选材上动脑筋——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如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婵、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中国历史上也有黄帝时代的嫫母、战国时代齐国的钟离春、东汉时贤士梁之妻鸿孟光、东晋时许允之妻阮家女四大貌丑容陋之女。可以选择美女当中的德行差的人作评。也可以选择丑女当中德美才佳之人,从而大谈品行之美。如《第一次对母亲说“不”》。选择“我”拒绝母亲让我继续撒谎骗取老师的信任为材料,表达了要拒绝父母的溺爱,做一个大写的人的良好愿望。反面用材,反面立意。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佳作导读   别离的故事   陶然   1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地几乎要飞上天去了。(评点:用三言两语点明别离的主题。尤其是选择“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令人有无比的欢快,这种材料是经典的,是灵动的。)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意,连忙补充,“家当然也留恋。”(评点:吃面时母子交谈,是再常见不过的场面了。然而,作者在描绘这场面时,将我的表现展示得淋漓尽致。由“狼吞虎咽”到“含糊”到“怔”到“愧意”,这是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充分展示了“我”的不在意。)   妈妈大概也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大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象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去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得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评点:“哈哈大笑”、“兴高采烈”、“留下惊异”、“觉得过瘾”、“引人瞩目”这些词,将“我”的离别前的兴奋刻画得很到位。这是母子交谈的延续,也为下文的情感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子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但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一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么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评点:在这篇文章善于抓住一些动词,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沉”、“涌”、“忍”、“塞”、“冲”等词,就表现“我”与先前不同的心情,流露出别离的滋味。这是典型的选好材。)   但,我就像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埯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到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评点:真正的离别是动情的,是伤感的。在这一情节中。我们找到了诠释:“一步挨着一步她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这些描叙,何尝不是动人心弦的情景?何谓显情?这就是范例。)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2   一整夜,雪就下个不停。清早起来,映进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也像外头的气温一样,冷到零下二三十度。(评点:塑造环境,就是为了别离服务。)   她为我送行,我们漫步在雪地上,一脚踩下去,雪就涌到膝头上,阴霾的天空中,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轻灵灵的,密麻麻的。走了一大段路,彼此仍旧一言不发;大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惟恐一句不恰当的话,会掘开暂时还隐藏在地下的伤感的泉源。竟然到了火车站。竟然到了开车时间。(评点:再次塑造环境,把环境染色,凄厉不断。埋藏伤感,将别离提上了一个有色的舞台中,并即将上演节目。)   “这就走了?”她裹着蓝白方格头巾,隔着车窗,问我。   我点了点头,不吭声。我知道,只要一开口,我的泪水就会汹涌而来。   “还会来吧?”她又怯声怯气地问。   我又点了点头,尽管心中十分茫然,因为我知道我要走得很远很远。   火车猛然颤抖了一下。好像给铁锤敲了一下,我的心一缩,我看见她急遽地背转身去,两滴泪水似乎滴在我冰凉的心中。   在我的印象中,仿佛有一种朦胧的什么。然而大家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既无言,也未曾示意。(评点:记叙类文章关键是要渲染情感。而描摹表情是有效方法之一。我的“点点头,不吭声”、“又点了点头,心中十分茫然”、“心一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达到了触动读者情感的目的。)   在大雪纷飞中,彼此心里都明白,这大约是最后一面了。而我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塞,原也只为说声“再见”。   3   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但,路线已不尽相同了。人的一次来回踱步,想要准确到一厘不差地回到原地,本来就不太可能;何况人生的变化!那五千个日日夜夜,堆积在我的生命中,为脸上皱纹的出现,开了道路。   古都的最后一晚,流泻着令人留恋的柔意。我缓缓地在大街上走着,多少心头的浪花,又重新在记忆的长河中跳出。   在情感上,他是我的兄长;在事业上,他是我的师长。当我去告别时,他无言地笑着,拿出一堆刚蒸熟的螃蟹,招呼我一起吃下。   淡黄的灯光照了下来,院子里寂静一片。我们似乎没有很多话说,也许,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也许,要说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评点:“淡黄的灯光”、“寂静的院子”选择的氛围是有特定特征的。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是离别的前奏。所以,材料有时不在多,而在于精。)   “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书籍。”这是他对我的临别赠言,我一直记得一清二楚。它屡屡阻挡了我偷懒和退却的想法,尽管历尽挫折,我总算还能够维持这份兴趣,直到今天。   今天经过码头,偶然见到小贩在那里摆卖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飞到了那淡黄灯光下的屋子里,飞到了五年半以前的那个寂寞的晚上。   他留我住古都的最后一晚,然而我不能,我还要回去收拾行装;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飞了。他送我到大门口,缓缓的说:“再见。”   我知道他是个很洒脱的人,加上多年来惯于走南闯北,他说再见便再见,绝不拖泥带水;但我仍听得出“再见”声中的感伤味道。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巷子里灯光暗淡,街边没有青青的杨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树。那些秋风吹送下的叶子,相互拍打着。怅然地在微带寒意的夜空中,“哗啦啦”地响动。(评点:结尾又塑造环境,再一次渲染主题,达到怅然而寒意四足的伤感,真正的“离别渐远渐离愁”。)   【简评】香港作家陶然拨动心弦,弹奏一曲人间至情的别离故事。作者描述了三个别离的故事:16岁时在海关和父母离别;在冰天雪地的边塞与女友离别;在古都与知己离别。三种不同的别离,三种不同的心情,抒发了别离的感伤和无可奈何之情。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离别的情愫中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陶然曾经历过无数曲折的人生际遇,有大量的素材,也有独特的人生体验。本文致力于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也注重表现自身的情感。李元洛曾评述:“他在描摹客观场景时,笔端包含真挚的情感,他在抒发主体情思时,不脱离对客观外物的再现。”正是这出于自身的生活素材,所以作者游刃有余,将“再现”和“表现”频率统一,动作和谐从而使这篇文章振翅而飞,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记叙类文章的选材2 2009年高考精美作文范文阅读(最新)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类 09届高考考生必看:作文巧拟标题的捷径(300例) 高考命题作文专题复习----点题与扣题

(7) [作文选材]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记叙类文章的选材2

  误区导诊   记叙文的选材,从“恰当”、“小巧”、“重情”几个方面,要避免下面的毛病。   一、防材料缺乏恰当   1.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对于材料首先要充分地占有,但是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利用,更不能随意地堆叠在一起。如果那样仅仅是未成形的毛粗胚,那是不能用于作文当中的。所以,对于材料我们在使用前必须再三斟酌,分清它们的类属,是“眉毛”还是“鼻子”,然后分门别类进行运用。   2.忌毫无轻重长短之别。   不同的素材具有不同的度量衡。重情的材料擅长于煽情;重理的材料注重思想;重名人的材料拥有强大的说服力;重平凡小事的材料隐藏巨大的亲和力……如果不分粗细,不分深刻,不分轻重,那么就没有主次之分,毫无高潮可言。   3.忌随意拓展随意延伸。   对于选中的材料,我们经常要适当地处理:或深刻化,或细腻化,或人性化,或浓情化等等。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必须注重“恰当”二字。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对所选的材料任意拔高,任意延伸,造成材料脱离材料本身的意蕴,而出现材料失真。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随意拔高就是造假。此点要千万注意。   二、防选材缺乏小巧   l.贪大求全病。   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漂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让他们写人生就从出世到高中,绵绵缠缠十几年……他们所选材料均呈线条状,没有波折没有高潮,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2.平凡平庸病。   大材小用是为了拥有深刻;小材见大是为了杜绝平庸。选取普通的平凡的材料,是因为它贴近生活,容易让人接受,容易感染人,但必须要方式独特,出其不意。而往往很多同学在作文时,讲自己讲同学,未尝不可,可是在选取具体的材料时,毫无特色,毫无技巧,造成作文的平庸。   三、防选材缺乏真情   1.忌材料无情。   材料是否有情不是看有多少抒情的字眼,而是材料所蕴涵的情感因子有多少。有些材料的内容所含的感情因素多,则可以触动真情,而有些材料是没有多少情感因子的,那么如果拿来则很有可能成为败笔。真正的优秀之文,需要至真至纯的文字。一曲《出师表》感天动地,唱彻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就是诸葛亮选择的事——北伐是具有煽情的因子的。他对刘氏家族有知遇之恩,又临危受命,承受“托孤”之重任,所以情真意切,一片忠心耿耿,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展示了真情的可贵。   2.忌材料粗犷。   材料的表达是否细腻,决定材料价值的高低。细腻出真情;泛泛而谈,空泛滥情只会写出矫情虚情。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均是出真情的源头。将材料写细写实,就是对真情的最好诠释。方纪面对“重庆谈判”这重大的题材,他没有吞大,而是选取“挥手之间”这细腻的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项脊轩记》之所以令人感动不已,是因为归有光善于用细节来写人,他写母亲在听到“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扣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两句极其平常的语言,生动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3.忌材料过火。   有些材料有煽情因子,而且有十足的细腻的表达,但是却让人感受不到真情何在,十分别扭,其根源在于有些“过火”,或者说材料有些虚夸。主要表现在:材料不真不细,却在那里空洞地抒发情感;材料有一定的情感,但是不足以上升到重大的社会题材上去,在那里空发政治情感。   病文诊断   永远的信念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个信念永远在支持我鼓励我,伴随我走过每一个黑天和白夜。是您——张老师,成为我生命之中的一盏明灯,您虽然离开我们一年了,但我们永远怀念您。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您总是帮助我们。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耽误了功课,您就在双休日帮我补课,直到我听明白了为止。您对我们又是非常严格的,平时又像一位大朋友。去年的儿童节联欢会上,您突然在教室里面色苍白,晕倒在地。同学们都吓坏了。120急救车把您送进医院,医生检查是肝癌晚期。这一去您再也没有回来。   老师,您虽然去了,可每当想起您的教诲,我的心里就会热血沸腾,失声痛哭,浑身就充满了前进的动力。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您慈祥而又严峻的面容,全身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老师,可敬的老师。愿您在天堂安息!   诊断过程   本文作者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起承转合比较自然,结构清晰,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在选材上存在的问题有:   一、写老师补课以及老师在联欢会上倒下,是为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为下文抒情作准备,此材料是身边之事,应该是很熟悉的。但作者在选材时没有将老师最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是将它轻描淡写地处理了。为何不将事例写得更加具体,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呢?从而影响材料对文章支持力。可以说,第二段文字就显得过于平淡苍白,不能体现老师的爱和作者的怀念之情。也就是说,虽说是小材,但是没有大用。   二、正是因为第二段文字对选材的处理不当,缺乏有力的铺垫,所以第三段的抒情就失去了依托,变成了“空中楼阁”。其实,抒情应该是感情浓到极致时的自然流露,否则就有无病呻吟之嫌。这就要求作文选材必须真实而细腻,否则,就显得不够真实和自然。因此,文章中:“热血沸腾”、“失声痛哭”、“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等词嫌夸张造作,分寸掌握得不够适当。   考场导练   1.读陶渊明《饮酒》诗,以《夕阳下的陶渊明》为题,要求用生动具体的画面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感情。画面要围绕“夕阳—一归鸟—一陶渊明”等主体意象展开。   饮酒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辞书上说: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有人说:命运是生命的一种运行方式。生命平常地运行,就是平常的命运;生命异常地运行,就是异常的命运;生命超常地运行,就是超常的命运。   命运与环境有关,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命运与选择有关,把握好选择,也就把握好了命运;命运与机遇有关,抓住了机遇,也便抓住了命运……一也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活中,你对“命运”有何认识,请以“命运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多好啊。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切,然而人们一旦失去这些看似平凡的一切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们对于自己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不可用所给话题作为文题。(2)可以写自已的感受和认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及给自己的启迪,但必须围绕“珍惜”这一话题作文。(3)文章要有真情实感。(4)不得少于800字。   4.请以“我”为话题写一篇记叙   要求:(1)有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   5.你仔细看过你的手吗?伸出你的手,看一看,是不是与别人不同?据说,全世界的五十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请以“我的手与你的手”为话题,用“选材要重情”作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素材】   1.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   2.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3.孟浩然诗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妆融化了,晶莹的雨水便落了下来。我们无法亲吻辽远的天空;却能亲吻到天空的眼泪——雨。点点滴滴的雨,愁煞过词人李清照,愁煞过贺铸:梅子黄时雨。我们坚硬却裂缝百出的心,被雨润泽,然后从心灵的早地上长出一株新绿,从心灵的尘埃上开出一朵洁白。这柔弱的植物吸饱了天空的泪,在风中摇曳生长,离天空近了一点,又近了一点……   6.就下面一篇优秀作文,谈一谈文章选材的妙处。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措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1956年9月)   7.根据梁遇春的著名散文《吻火》,完成下列文章:   (1)根据梁遇春的描摹,对徐志摩的形象加以评点,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赏析文章。   (2)可以说本文的一大亮点是选材特别精当。试选材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   吻火   梁遇春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页一页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罢。   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那么有兴致,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习之华”,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侯,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the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8.请以“感受真情”为话题,写一篇你亲身经历的,对你产生影响的真情故事,角度自定,自拟题目,1000字左右。   9.用“微笑”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除了诗歌外体裁不限。 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及范文阅读 2009年高考精美作文范文阅读(最新)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类 09届高考考生必看:作文巧拟标题的捷径(300例) 高考命题作文专题复习----点题与扣题

(8) [作文选材]作文攻略:让材料“新”起来

  俗语有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使作文的选材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比较困难,因人与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结构大致一致,实际经历的事情也相似,似乎生活都差不多。但也有一句话,叫“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当一个人的思想加到那些不是新鲜事的事件上时,这件(些)事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鲜事,因为它是你自己的。基于此,这里给出能让所选材料变得更加新颖独特的两种方法。   1、从第三、第四构思中选材   在真正的写作中,面对一个作文题,审题完成后,开始构思,往往有一个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会有很多想法。写作中有句常用的话叫“抛弃第一构思”。之所以强调抛弃第一构思,是因如上所说,人们的思维结构有一些相似性,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也都大致相似,常规材料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因此第一第二想法往往相似,很难做到新颖独特。   因此,真正写作时,可以试着抛开第一第二构思,从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构思中选择材料。比如在写母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构思是母亲每天给自己做饭,第二个构思是母亲下雨给自己送伞,这两个构思就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会显得俗滥。但是一些作者再想想,可能就想到一些较新颖的材料,如一篇作文写母爱,即是写母亲化名为自己的一个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以帮女儿解开心结,这样的材料就会显得比较新。   2、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材   所谓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取材,即审题过后,看看是否能够从作文题的反义角度选取材料。如一个作文题《尊重》,从正面取材一般都会选取正面描述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尊重的材料,此时单从选材的角度看,材料就不会很新。如果能够从“尊重”的反义(如“轻视”、“鄙视”、“讥讽”等)角度选材,从材料方面就会脱颖而出。比如可以写自己作为成绩差的学生,曾经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赶上其他同学,但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漠视和嘲讽摧毁了我的信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呼吁“尊重差生人格”、“尊重差生的进取精神”。这样的文章在一大堆正面描写“尊重”的文章中就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作者从新的角度观照了“尊重”这个问题。使得选材非常新颖。     作者介绍:钟欣,学而思初中语文名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本学期所教学员陈lx期中考试语文单科及全科均年级第一,孟yx同学期中考试语文单科年级第一,翟jw及朱yx期中考试班级第二,多名同学期中考试语文单科班级前5名,白yy期中考试进步15分。【点击查看详情】

(9) [作文选材]中考作文指导之材料作文

  编前语:材料作文亦称供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它由命题人提供(或指定)语言材料,并附注了相关的要求,考生需经阅读、分析、提炼、联想并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提示、要求去立意表达,完成写作任务。近年来材料作文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预计未来的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仍呈递增趋势。 一:如何写材料作文呢?   1、审题:材料作文审题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弄清题意,二是要明确要求,可采用下列步骤:   (1)读懂材料: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意蕴,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   (2)看清要求:材料作文的耍求是考生作文应遵循的法则,如果对相关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会给审题和作文带来影响。要同读材料一样,逐字逐条细细品味,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据此作文。  (3)选好角度:一要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二要注意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如何避免“落俗”,就要靠求异创新,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精心布局:材料相同、所拟的题目也大体相似,要“新”就得靠“新”的思路,“新”的结构,根据所定的文体,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5)注意语体:相同的材料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时,一定要根据所写的文体运用得体的语言加以表达,力求明晰畅达,自然得体。   2、运用材料写作   (1)利用材料,引出观点,阐明观点。读懂材料,看清要求是审题不可缺少的两大环节。读懂材料后,注意提炼观点,选好角度,恰当联系实际。选角度,一是宁小勿大,避免空谈。二是要新,能吸引人。三是针对性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2)围绕材料,叙写相似经历。无论是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是发人深省的事例,里面总有一点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撞开我们的情感的闸门;写作时可围绕这一点叙写相似经历,写出自己对观点的体会和事件中所表现的情感。   例如: 如北京海淀区中考作文: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统传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材料解析】从上述材料,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入题有三个角度可选,写作空间大,感情的琴弦容易拨响,记忆的闸门容易打开,可回忆某个难忘的节日的人与事,可抒发自己对节日的感悟,还可大发感慨,写篇议论文。  3、材料作文写作步骤   (1)读懂材料,确定切题点;   (2)明确要求,按要求行文;   (3)写出新意,力求创新;   (4)注意语言风格。 二:实例分析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父母工作忙碌而没能给你买早餐时,你是否能毫无怨言地自己去解决?当同学不小心弄脏你心爱的衣服时,你是否能大度地说没关系?在拥挤的街上,当陌生人踩到你的新鞋时,你是否能报以宽容的一笑?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它你会觉得人生的路宽广而灿烂。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用心写出,它一定就是华丽的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自拟标题。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要有真情实感。         ④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写作指导】从提示语和导引性文字综合分析,可知作文的主趣和范围应是“宽容”。  古人言:“意在笔先。”既说明了立意的重要,又说明了立意应在动笔写作前完成。立意应结合拟题进行。因为拟订文题时既要考虑到对题目涉及的生活范围是否熟悉,又要顾及所拟的题目固有的内在意蕴。至于写什么内容,选用什么材料,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确定。先说内容,由于命题材料的首段文字已经指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生活范围,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是此次作文的选择内容,选取其中任何一种生活内容均可。再说选材,选材应根据所确定的某种生活内容,以及主题表现的需要,来选取那些具体的生活经历、深刻的思想感受。当然,选材还要受文体的制约。譬如写记叙文,当然选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内心深处的感受最好,因为是亲身经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文章也才会有真情实感。如果写议论文,那么,最重要的是要选取古今中外的典型、鲜活的事例和名人名言为论据。这不仅能够有力地突出论点,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说理的生动性。但应记住,不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要保证真实、确凿,切不可杜撰、捏造。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