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云课堂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作文 > > 初中作文 > 内容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2022-12-03 01:31:00初中作文访问手机版584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文章由收集。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2005年南京市中考试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5分)×2 (1)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⑶孔子不能决也( ) ⑷元帝异之( ) ⑸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2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2 (1)孰为汝多知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地说一说。(2分)×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3分)×2 (二)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问题。(台州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篇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减法(2)

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知识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5+(-3。2)+1。1+(-1。4) (2)4。5-3。2+1。1-1。4 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1,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以教科书28页例6计算 (-20)+(+3)-(-5)一(+7)为例来说明。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3,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 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 (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 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如:a+b-c=a+b+(-C). 6,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 式子(-20)+(+3)十(+5)+(一7)是-20, +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通过这两种算法,为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 法运算打下伏笔. 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 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 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侠便计算作出比较。 鼓励学生自己比较计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二由于采用运算律变得简单,而使用运算律的前提是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这里也让学生体会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运算的意义。 这里采用加号的和的读法,旨在让学业生更好地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本质,进一步体会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加法运处律来的方便 解决问题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引例中的间题,你对这两种算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计算: (1)(-7)-(+5)+(-4)-(-10); (2)师生共同完成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示范) 3,利用计算器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 教科书第30页例7,师生先共同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解:-5。13+4。62+(-8。47)-(-2。3) 答略 此时教师指出,较复杂的计算可用计算器完成,并指导学生输入-5。13,以下由学生操作来完成通过回顾引例中的问题的两种算法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所以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 这两个小题来源于教科书第29页第3。4。 课堂练习教科书29页练习1,2,第31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教科书31页习题1。3第5,6,8,14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下就本节设计做几点简单说明: 1,在引人新课时,创设了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飞机起飞的上升与下降),让学生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感知、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解法思路的探讨去思考,将学生的注 意力朝着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路引导,为紧接着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2,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 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 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3,在例题中做了适当的处理,首先是把教科书上的两道练习题作为新知应用的例题, 让学生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采用的是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适当计算教科书上的例7指出,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运算,引 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

篇三:[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七课时

第七课活动课五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历史的复习方法和技能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设计方案一:制作时间轴 你可能知道公元1949年发生的事情,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但是你知道历史上有没有公元前1949年?公元前1949年和公元1949年有什么区别? 3、讲授新课 【做一做】 1.请你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长长的直线段,在线的最左端,写上公元前3000年,在线的最右端,写上公元3000年,然后,在线的中间点右侧标上:公元元年。做好了吗?现在,你已经做成了一条时间轴了。你这下知道公元前和公元的区别了吧? 2.你能不能在你的时间轴上,按照时间顺序,把以下时间标示出来呢? 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8年公元220年公元2200年 【讲一讲】 我们现在生活在哪一年?你能在时间轴上找到它的位置吗?这一年,是属于哪一个世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问你,公元前2001年,属于哪一个世纪?你会回答吗? 【想一想】 1.在你的时间轴上画出你的妈妈和设想中的你的孙子出生的日期,讲一讲他们的生活和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孙子的学校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你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你的预测? 2.公元前21世纪和公元21世纪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用尽可能多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然后,大胆地和你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3.推举同学担任评判组长,评一评谁的发言更精彩。 【找一找】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方法来自于西方,公元元年,传说是西方的上帝——耶稣诞生的时间。那么中国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纪年的呢?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或者自己查一查资料,看看你可以找到我国古代哪几种纪年的方法。越多越好喔! 4.小结:利用多媒体。 5.作业:课后练习

篇四:[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篇五:[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500字:语文世界

欣赏数字,猛然间,发现语文之美……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 “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忧伤的倾诉。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无奈;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情愁;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失望悲切…… “4”是快刀,是豪放。于是,我们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胸襟;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 “5”是奔跑,是活力展现。于是,我们有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生机勃勃;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意浓浓;有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静景与动态…… …… “8”是两颗紧紧相连的心,是深情厚谊。于是,我们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的友情;有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离愁别绪;便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意浓浓…… “9”是气球,是自由,是旷达。于是,我们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媚权势;有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慕荣利;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自乐…… 我们欣赏数字,我们欣赏语文,我们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语文是什么作文 走在小路上,我看见语文是前面的路标;飞在白云间,我看见语文是云底的鸿雁;荡在碧水里,我看见语文是醉柳的倒影;行在黑夜中,我看见语文是模糊的足音。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 语文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文是一手秀丽的方块字;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二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语文是论语说文的孔子;是逍遥云游的庄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壮心不已的曹孟德;她还是编织梦幻的安徒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语文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是谁解其中味里的红楼一梦;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鸡虫得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是愉悦、轻逸、趣味、莞尔…… 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有着一条条迷人的雨线,每一根线条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谛。语文是鲜花,悦目而幽香;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语文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 你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湍漩中;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呵,语文,你叫我爱不释手。 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你觉得歌词真好,别忘了,这是语文;当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感动时,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叹时,别忘了,这同样是语文。 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语文,如滴泉,渗透于我们的每个学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放到政治中,便成了华夏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摒除一切杂念,去参省、去内敛、去领悟、去践行……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悄悄地改变了我。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那古城旧都的牡丹;语文是无声的冷月,是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上感受惊险。 不须“众里寻他千百度”,你已“在灯火阑珊处”,落落大方地展露芳容。就像此时,闻着窗外阳光的气息,感受着语文的翰墨流香,轻风将我的发丝拂起,我知道,语文正悄悄改变着我!莫悲伤●赠语文老师李元先生作文 我愿为君倾尽酒,酒尽倾心情满堂。谁言花间无人饮,此去原是久离乡。高谈寒暑窗前过,低吟恩义书中藏。古来知己千杯少,先生亦是儿女肠。 莫悲伤,莫悲伤。夏日尽,冬日长。相聚来时还衣锦①,子弟不负指穹苍!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TAG标签: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