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云课堂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高考 > > 答题技巧 > 内容页

马说全文及翻译和欣赏(《马说》原文及译文)

2023-04-23 01:33:27答题技巧访问手机版129

本内容由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分享: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Www.ZikaoOnline.Com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读“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

(14)是:这样,指示代词。

(15)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

(16)足:足够。

(17)才:才能。

(18)美:美好的素质。

(19)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0)且:犹,尚且。

(21)欲:想要。

(22)等:等同,一样。

(23)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求:要求。

(26)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7)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28)食之:食,通“饲”,喂。

(29)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

(30)鸣:马嘶。

(31)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2)执:拿。

(33)策:马鞭。

(34)临:面对。

(3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6)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7)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38)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39)知:懂得,了解,认识。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云课堂(sxtgedu.net)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TAG标签: 原文韩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