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云课堂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作文 > > 考试作文 > 内容页

浅谈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公平性

2020-09-03 17:05:01考试作文访问手机版114

  浅谈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公平性

  20xx年江苏高考首次独立命题,至今已有8个年头。但是总有一个怪圈跳脱不出,即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不被认可,甚至遭人诟病。当然,因为作文占了考卷的半壁江山,关注度比较高,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教师,笔者也有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笔者简短地点评一下0xx到xx年的作文题。xx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虽有灵气,却华而不实,大而空,无明确的写作方向;xx年“凤头、猪肚、豹尾”:虽有审美意趣,却脱离学生直接经验,文题要求偏高;xx年“人与路”:虽语重心长,却太老套,拾人牙慧,毫无新意;xx年“怀想天空”:虽雅致有情调,却如飘在云端,空洞无物,大而无边;xx年“好奇心”:虽无审题障碍,却出人意料之简单,俗至极点;xx年“品味时尚”:虽很“时尚”,却明显超越了高中生自身的审美能力,难以胜任。xx年“绿色生活”:似熟悉又陌生;xx年“拒绝平庸”:确实有点平庸。

  暂且不论这些题目的其他问题,但就高考第一原则“公平性”来论,就存在极大的问题,尤以xx——xx年的作文题为最。

   一、作文命题文体倾向太明显,不适合各种文体写作

  《江苏高考说明》明确界定高考作文“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但并不是每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符合这一界定。比如说xx、xx、xx年的满分作文:《山水韵·诗词情》、《花香水自流》、《生命的绝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这条路满是眼泪》、《夫子,请听我说》,毫无疑问,这些作文无一例外属于抒情类的文化散文,偏向于“秋雨体”散文。尤其是xx年的《怀想天空》,更是摆明了叫考生写抒情类散文,在假、大、空的天地里去遨游,说一些无关痛痒的、似有可无的话,因为这个题目根本就不适合去写议论文。所以这四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平时擅长花前月下、无病呻吟的考生占了绝对的优势。

  xx年笔者的一个学生参加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得了满分。他就是最擅长写抒情性散文,平时的作文训练从来不涉及议论文,所以这个题目正合他胃口,得满分自然不足为奇。他有一次回母校来探望笔者,谈到这篇满分作文,甚至连他自己都承认,假如换个题目,他就死定了。因为不论遇到什么题目,他都只准备写散文。他甚至都预先想好了一些词语一定要用到文章里去,如“氤氲”、“静谧”、“摇曳生姿”、“绮丽诡谲”、“明眸善睐”等这些看似华美却空洞无物的字眼,为的就是让阅卷老师被他的这些表面用字而折服,认定这是一位极富文采与写作功底的选手而打高分。再看他那篇满分作文,从屈原的《天问》到贺铸的《青玉案》,从李清照到孟浩然,从天狗日食到著名电影,把有名的诗句与词人给翻了个遍,确确实实是体现了他极佳的文学功底与素养。问题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不能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任何的.震撼呢?当然,不能否认他在写作方面是有着高于一般同学的热忱与才情,但假如他晚生几年,遇到的高考题目是《好奇心》或是《品味时尚》呢?那他将败得很惨,因为在高考阅卷时就明确指出,xx、xx年的这两个作文题重点是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自身角度去谈体验与感悟,而对于那种大谈“李清照对……充满好奇心”、“李白对……充满好奇心”的文章是绝对的打压。

  所以只能说他真的是“生逢其时”啊,可这种幸运并不是每个擅长写抒情散文的学生都拥有的。换句话说,对于那些平时就注重思维分析,擅长写议论文的考生,如果是07年参加高考的话,他就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若晚一年碰到《好奇心》这种题目就比较合他胃口了。作为国考,偶然性、运气成分如此之明显,没有给予不同年份的考生同等的待遇。所以,不管是对于同一年的还是不同年份的考生,这种有着明显文体倾向的作文题目,并不能真正地考查出每一位考生的写作实力,更不能公平地给每一位考生发挥的机会,自然整张语文考卷的公平性就大打折扣了。

    二、作文命题忽视了学生的背景差异

  最为明显的是09的作文题《品味时尚》。可能是怕考生读不懂这个题目,所以从各个层面加以阐释。殊不知,越解释越令人迷惑,越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这个题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整天埋首于书本、经济尚未独立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人对“时尚”这个概念是没有足够认识的。别说是中学生了,就连我这个踏上社会6年、本应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女教师对“时尚”二字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此类话题也心生胆怯,更何况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呢?自然,有些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或是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去对时尚的东西作一些追求,可这毕竟是少数。试问,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那些微薄的血汗钱辛苦地供子女读书;甚至有些家庭交了学费连温饱都成问题,他们何来的条件与兴趣研究“时尚”这种奢侈的话题!相比较之下,生活在大城市中心的考生(例南京、苏州、无锡)平时就处于这种“时尚”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总有一点心得或体会吧。可以想象,遇到这种题目,城乡学生写作时对题目的认识深度与思考程度是有极大的差距的。特别是对来自偏僻闭塞农村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无“味”可“品”!据说,高考改卷专家在讨论时,都很难对“时尚”这一美学范围的词语进行鉴定,最后也只能够以“一声叹息”来结尾。那么,这种无视于考生的背景差异的作文命题,所谓的“公平性”,何以体现?

   三、每年作文批改的尺度不同,标准不同

  xx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江苏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最有深意、最有难度、最有挑战性的题材。可是据统计,全省审题完全准确的考生比例只有3‰。但是那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同事回校说,鉴于这个原因,后来批改的时候就放宽标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只要提到任何一点就算切题。那么对于那些3‰学生呢,他们的审题优势将何以体现?换句说话,一个作文命题,居然只有3‰的考生审题准确,那么

  这个命题本身的有效度有多高?但是,既然用了这个命题,就应该坚持正确的审题,而不能因为正确的人数少了,就放宽批改尺度与标准,那不是自己讽刺自己的考题吗?

  xx年的《怀想天空》,在批改的时候,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老师说:“语文老师干嘛要为难语文这门学科?作文为何不能有70分、60分?为何不能让作文好的学生也能上清华、北大?”所以,那年的作文分普遍偏高,我的学生那篇满纸华丽的文章得满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xx年的《品味时尚》,在阅卷时,专家又提出要“极力打压文字极其华美,但内容空洞无物的贴标签的文章不高于30分”;而去年考生写到“苏轼对黄冈的山水好奇……,陶渊明对田园风光好奇……”语言优美的还能达41分,今年假如写到“品味苏轼……品味陶渊明……品味李清照……”之类的文章最低打到21分。试问,决定每个考生命运的国考,每年的赋分却如同儿戏朝令夕改,翻云覆雨,让考生无法适从,撞到了算幸运,撞到枪口了算倒霉,何谈考试的“公平性”?

  幸而从20xx年的《绿色生活》和今年的《拒绝平庸》中,我们可喜地发现,出题者似乎有所觉悟。这两次的作文题均在腾讯网20xx年和20xx年全国“最中规中矩作文题”的调查中排名第二。虽说缺乏了一点新意,但它毕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考生的差异性,能够让大家各有话说,若单从公平性来说,较之往年已经能很好地体现了。

  总之,作为高考,“作文命题首先追求的是适度的开放性,以求最大的公平性”,以09年天津卷的《我说90后》和xx年上海卷的作文话题“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为最佳。以学生为本位,各种程度、各个地区的考生都有可能亮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了甄别考试的最高准则——公平性。笔者也希望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也能命出公平、合理、开放的作文题,一扫“文化大婶”的谑名。